两次中了国基,是运气好吗?

栏目:最新研究动态 发布时间:2018-10-10
2015年8月,我第一次中了国基,同事遇着我就说:“你运气真好!”,同学打电话来,也说......

2015年8月,我第一次中了国基,同事遇着我就说:“你运气真好!”,同学打电话来,也说:“你运气为啥就这么好呢?”我打电话给导师汇报了这件事,他还是说:“像你这样的学校,能拿到国基,运气确实不错!”。

昨天(8月16日),学校科技处查询了本校2018年国基资助项目,并把名单下发给各个学院,学院科研秘书又发到教职工群里。我看到我又“中标”了。正在看时,一位同事打电话来,说:“你运气真不错,又中了!”后来在学校操场上,碰见了另外一位同事(今年他也申报了,没中),他说:“凭啥你就得了呢?没有一篇一区文章?你的运气确实好!”我能理解他没有中的心情,看到他的状态,我只能安慰地说:“你的实力很强,一二三四区都有,可能是运气稍差一点,明年一定能中!”晚上,我把中国基这件事给导师汇报了,他说:“你的运气确实好!”。

是的,我中了,运气确实好!但完全是凭运气吗?就像那位同事说的,我凭什么能得国基?昨天晚上,我翻来覆去睡不着,不知道是中国基了兴奋,还是受这个问题的困扰!

我和这位同事毕业于不同的大学,2014年7月来到这个学校,2015年开始申报国基。按道理第一次申报国基,主要是看研究生期间的工作,我当时有一篇Physics Letters A (3区),还有三篇四区的,成果确实不怎么样。他当时有四篇,一二三四区各一篇,成果相对较好。为什么出现我中了,他没中的情况呢?旁人看来,用运气好来解释比较合理?

经过昨晚的“挣扎”,我觉得出现第一次的情况,问题可能出在基金本子的撰写上。今天早上我又重新翻开了当时写的初稿和最后的终稿,有点“天壤之别”的感觉。当时学校找了匿名专家对所有初稿进行了预审(我觉得对于从来没有写作基金本子经验的新手来说,是很有必要的。),我送去预审了(他没有参加预审),后来根据专家意见,我彻底修改了本子。最后我还在科学网上写一篇博文感谢这位匿名老师(http://blog.sciencenet.cn/home.php?mod=space&uid=309697&do=blog&id=914747)。

那今年我又凭什么中了,他没中呢?除了基金本子之外,我认为与研究过程,工作成果有关。如果说第一次是基于研究生期间的成果,第二次则是基于你毕业后的研究过程以及取得的成果。虽然我近四年才发表了四篇文章,文章层次也不太高,有一篇稍微看得过去的Physical Review E,也是在清华做访问学者时做的。但这些文章与我研究的内容完全相关。我在博士期间重在实验,对观察到的现象无法用理论进行解释,为了弥补这一短板,我申请到清华大学物理系做了为期一年访问学者,专门搞理论研究。这些学习经历过程,以及所获得的成果可能是中国基的重要因素?

如果说中国基仅凭运气好,那是唯心的,是否定自我或者他人能力的想法。我个人觉得中国基的前提是首先要花精力把基金本子写好,其次要不断弥补自身科研短板,通过自学或向外“取经”,不断充实完善自己

如果说运气好或者幸运的话,我觉得是我有幸赶上这个好时代,赶上国家的好政策。因为有了成人高考,我才能从一个师范生到一个专科生再到本科生。有本科文凭,我可以报考硕士,然后考博士,才能走上科研的道路。如果说运气好或者幸运的话,我觉得是我遇到了我的三位导师,以及一位匿名专家,他们让我在科研过程中不断完善,提升自我。如果说运气好或者幸运的话,我觉得是我来到这个单位,虽然她只是西部的一所大学,但是我很爱她。